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世人带来有治愈力的美(主题)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兔年春节前夕,本版曾经做过一期“云游”举世闻名作家故居的专题栏目,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如今寒冬过去,即将春暖花开,本版推出名人故居第二弹——“云游”极富盛名的欧洲画家故居,一起跟随作者们的笔触和足迹,走进伟大画家们的创作与生活,品味伟大作品背后的思想境界,以及作者们参观之后引发的思考。最近随着各种旅游利好政策的陆续推出,读完本期文字的您,有没有被激发一些灵感,计划出您心目中的画家故居探访之旅呢?
在伦敦“邂逅”梵高
说起梵高故居,朋友们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是不是梵高的出生地荷兰津德尔特小村子?抑或是他离开人世时的法国奥维尔小城?梵高一生在三十多处居住过,我探访的是位于英国伦敦Hackford路87号的梵高故居。2013年,即梵高诞辰160周年之际,伦敦市政府将梵高故居旁的小路以梵高的名字命名,并沿途放置了雕塑等,充满艺术气息。
世人赞誉梵高的天赋和自强不息,诚然如此,但他的家庭氛围、他的每一段旅程也都是有贡献的。20岁的梵高为什么来到伦敦?他在伦敦又做了什么?
20岁的“社恐”梵高
竟很快适应了伦敦大都会生活
梵高的叔叔是当时著名的古庇尔画廊的高级合伙人,这个画廊是当时欧洲艺术品交易的大咖,梵高16岁开始在画廊的海牙分部学徒,无论是做艺术品生意还是成为画家,这个起点都是很高的。在海牙和布鲁塞尔历练四年后,梵高被派到伦敦分部,开启了他一生中物质生活最富足的时光。他自己也很知足,在给弟弟的信里写道:“我很顺利地来到这里,我对我的家很满意。对我来说观察伦敦和英国的生活方式是很大的乐趣,包括英语本身,同时我也喜欢这里的自然、艺术和诗歌,如果这里还有什么不满足,那是什么呢?”
梵高第一次出国,社恐的他竟然很快就适应了,他给弟弟写信说:“在这里,我既不是荷兰人,也不是英国人,而是‘大都会人’。”
故居所在的整个街区是维多利亚风格,密而不高的一幢幢小楼就是这个街区的景观,充满了电影《诺丁山》的情调。大部分的房子是老样子,这反而衬得梵高故居更新了,也可能是白色门廊在一片红砖中更醒目吧,但并不觉得突兀。按照英国文物保护的规定,故居前挂上了蓝牌,蓝牌标准直径50厘米,写着梵高的大名、生卒年份、职业。2012年,这栋87号小楼拍卖后易主华人王氏家族,经过维修成为一个艺术空间,2019年对外开放。
根据他写给亲友的书信
对梵高的房间进行了创造性复原
走进大门,“故”居的味道扑面而来,维多利亚时期的室内装潢审美完全抹去了曾经破败不堪的印记。一层客厅前半部分的展示柜延续了维多利亚时柜子和壁炉相称的调调,还保存了一些在维修公寓时发现的物件。
起初站在客厅里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客厅的前半部分实在太空了,细探究才知道这里曾经是房东的私塾教室。那个时代类似的私塾课堂,大多是孩子们仅仅只能坐在椅子上,把本子放在腿上记笔记。一个班约十多个孩子,客厅容下这么多人还是有点局促的,确实需要最大利用空间,难免有空旷感。
客厅的后半部分是吃饭和做饭的地方。一楼的卫生间仿照之前破旧的马桶定做了一款,老的马桶垫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起来,超级敝帚自珍啊。
通向二层的木楼梯原本摇摇欲坠,维修时主理人拆掉糟朽的部分,用新的木头把楼梯重新搭接起来,新雕了扶手柱头,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材质告诉我们它们由不同的出身变为一个新的整体。
二楼的采光远比一楼更好,即便是阴天也可以有光从窗户漫进房间,这对于阴晴不定的伦敦来说太重要了。
梵高的房间是通过他写给亲人的书信,得以创作式地进行了复原,他的房间是整个第二层面积第二大的——这也得益于他在画廊不错的收入。书柜上陈列了很多书,是Tate美术馆的捐赠,这些书不是梵高本人阅读过的原件,但也不是充样子的——这些都是艺术史学者们找出的在他书信里提到过的书籍。
墙壁上挂的法国著名插画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的画作,也并非是梵高旅居于此时挂在卧室的。在梵高来英国前一年,古斯塔夫·多雷出版了《伦敦:一场朝圣》版画集。凭着艺术家的良善之心与卓越才华,多雷勇敢地揭开了伦敦的另一面——繁华之下贫民的生活,号称是揭开伦敦的伤疤,以梵高的价值观,这些画挂在这里非常合适。
可以说,这间故居的主理人用保留下来的老物件,用添加不违和的新元素,用大胆且合理的推测,营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来讲述梵高在英国的故事,让房间里氤氲着梵高的存在。整个游览就像吃了一顿炒饭,主材是隔夜饭,原本冷冰冰干巴巴,但是加了料,重新翻炒后就变得香喷喷。
在英国的日子高开低走
但梵高依旧像一团火一样燃烧
梵高的父母从小培养他博览群书,他对文学的品鉴也是很超前的,他喜欢狄更斯的作品。他画作里那些普通人,即便穷苦如他画的《吃土豆的人》那样,与狄更斯的文学视角是一致的。梵高的足迹遍布当时已经很发达的英国的许多艺术殿堂。他像一块海绵,汲取着英伦文化的营养,日后都融入到他的作品里。他作画速度快,抛开天赋和风格之外,胸有成竹也是重要的原因——他的画里有他看过的书,有他走过的路。
不过梵高在英国的日子高开低走,被画廊辞退,向房东女儿求爱被拒,用世俗眼光看妥妥一枚Loser(失败者)。但梵高是一团火,纵然别人不来取暖,他也燃烧。到梵高故居参观不就是来借火种的吗?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像梵高一样,即使内心深处有刻骨之痛,而呈现出来的则是带有治愈力的美,这才是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和最高境界。
文/艺烇(现居英国)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